盛夏六月,机电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悄然展开一场“淬火”行动: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同坐一条板凳,围绕三尺讲台反复打磨。没有开幕式,也没有红条幅,只有推门即听的课堂、开诚布公的点评和一次次推翻重来的教案。

行动伊始,学院把课堂切成二十分钟“小片段”,讲完立刻“会诊”。资深教师现场发问:“学生为什么要听?”“难点有没有被看见?”“互动是否真正发生?”青年教师当场改、当场试,再带着新疑问回到备课室。循环往复,问题清单越磨越短,教学设计却越磨越长——那份看似薄的几页纸,最终装进了学情分析、目标分层、资源链接、评价闭环,也装进了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敬畏。
磨课之外,学院还悄悄搭起“心理加油站”。焦虑、紧张、自我怀疑,在一次次指导中被摊开、被接纳、被化解。青年教师慢慢发现,督导推门不是审判,而是同行;前辈挑刺不是否定,而是托举。于是,最初的“被考核”逐渐变成“被看见”,再变成“我愿意更好”。

六月结束,磨课不散场。学院已将“青师淬火”写入学期日历:每学期一次公开课、每年一次赛课、两年一次企业实践、三年一次境外研修,形成长周期、可跟踪的成长闭环。资深教师也将继续坐镇“顾问团”,让经验与热情在一代代教师之间接力。
七月终考在即,讲台灯光将再一次亮起。青年教师们带着被汗水和讨论浸润过的教案,稳步走向属于他们的十五分钟。机电学院相信,那束光不仅照亮评委的目光,更将长久照亮学生的未来。